如何评价长门级战列舰?

2023-01-09

本文主要是 如何评价长门级战列舰? 相关的知识问答,如果你也了解,请帮忙补充。

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火炮威力最大的战舰,其大口径主炮的威力远非陆**炮可比,在航空母舰出现前,它是威力最大的海战武器。当时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强弱,战列舰的吨位与主炮口径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作为岛国的日本,海军是其最主要的军种。自从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发展海军就成为军队建设的核心内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拨巨资建造新的战列舰。1920年完成的长门级战列舰,是世界上第一级安装了410毫米口径主炮的战舰,在当时是主炮威力最大的战列舰。

那么,长门级战列舰主炮的威力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如果按炮弹重量、炮口初速、弹着点杀伤力换算,1门410毫米主炮,相当于当时陆军最主要的75毫米野炮190门。如果加上副炮、高射炮及鱼雷等武器,1艘长门级战列舰的攻击力,相当于日本1400门75毫米野炮,比几个炮兵师团的威力还要大。

那么,长门级战列舰主炮这样威力巨大的火炮是如何制造的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日本长门级战列舰主炮制造流程。

1、高超的钢铁生产技术是基础

首先,要想制造这种大口径火炮,高超的钢铁生产技术是必备的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建立现代军队,对新式武器的需求快速增加,仅从国外购买无法满足需要。随着军工企业的发展,在陆海军的催生下,日本钢铁制造业在明治中期有飞速发展。1880年,日本海军在东京、筑地的兵工厂内引进了坩埚炼钢法,这是日本最先进的现代化炼钢企业。随后为了生产舰炮,1890年,日本横须贺兵工厂引进了最新的3吨炼钢平炉,开始生产优质钢材。

经过近20年发展,到了1911年的大正时代,日本炼钢技术已经有了相当水准,横须贺的兵工厂生产战舰用中小口径火炮已经不成问题,吴军港已经具备了生产大口径舰炮及炮塔的能力。这些工厂的设备经过改进,可以生产炮管用的100吨高级钢材。同时,日本也掌握了与主炮炮管生产相配套的多种技术,可以生产战列舰的主炮了。

那么生产大口径舰炮的钢厂需要多少设备呢?我们仅以当时日本国有的室兰制钢所例,来粗略计算。日本室兰制钢所的铸造车间占地面积为4791平方米,其中有50吨钢炉2座,25吨钢炉6座,10吨钢炉2座,是当时日本模较大的钢厂。为了在车间内运送大型铸件,车门里装有50吨和120吨的天车。

在锻造车间里,100吨级水压锻造机是最基础的设备。作为退火炉附属的400吨级水压锻压机,生产炮轴的1000吨级、2000吨级水压锻压机,650毫米砸边机,450毫米轧钢机才是主力设备。

此外,这里还有炮管用钢材加热槽、炮管镶嵌塔,炮管应力调整塔等多种大型设备,都是当时东亚地区技术最先进的设备。能与之匹敌的日本民营武器生产企业,仅有三井的日本制钢所和三菱的长崎兵器制作所两家。它们都是以造船为主要业务,拥有铸造、锻压、工程机械、电机、金属加工等多个大型车间,具备相当强的**生产能力。直到今天,日本制钢所仍是日本最重要的军工生产企业,日本自卫队几乎所有火炮的炮管都是由这里出产的。作为战列舰最重要的武器,生产1根大口径主炮管需要非常复杂的技术。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建造现代战舰时,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主炮炮管完全从国外进口,通过引入技术,消化吸收,到了1910年代后期,日本已经可以自行生产大口径舰炮了。粗略地算来,从铸钢开始,需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根主炮炮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需要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专业设备的高难度工作。

2、需要超大型设备支持的粗坯制造

从建造过程上粗略来分,制造1门主炮,可以分成制作粗坯和精细装配两大部分。

制作粗坯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用不着精细加工,但需要很多大型机械。参考日本当年的海军学院于1934年制订的《火炮生产参考书》,我们可以从铸造钢锭开始,一步步地了解一堆铁矿石是怎样变成l门装在战列舰上的410毫米口径大炮。

最基础的原料就很复杂,包括44吨铁屑,33吨上等钢屑,2吨镍和铬,36吨用来对铁渣进行脱炭、脱氧的石灰石等辅料,总计115吨。它们被送入平炉中加热到1700度,化成钢水后,浇铸成巨大的钢锭。然后这块钢锭会被加热到1300度,进行调质,使钢锭的结晶更均匀,更适合锻造。

火炮炮管如果只由一层金属直接制成,称为单层炮,如果是多层金属套在一起组成,称为多层炮,如果内层炮管加上钢丝加固,则称为钢丝套炮。长门级的410毫米主炮就是由内外两层炮管组成,其中还加入了钢丝进行加固,以抵抗射击时巨大的膛压。每根炮管需要浇铸4块钢锭,以后要分别制成炮口套管、炮尾套管、外层炮管和内层炮管。

经过调质后的钢锭送上锻压机进行初步成型,把它锻制成圆柱体后,再进行一次退火,以消除冷却时产生的内部应力。

由于在铸造过程中,钢锭底部最容易出现问题,需要用大型锯片切割机将底部切去,切断的部分约占钢锭总体积的5%。同时,容易出现问题的顶部也要切去,这里切得更多,约为20%。也就是说,用115吨原料铸造出来的钢锭,有近l/4是无用的废料。此外,钢锭中心也是铸造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件,所以在锻压成型前,要用大型钻孔机的超长钻头把钢锭中心钻掉。

钻好孔的空心圆柱被送入加热炉内,加热到1600度。为了保证它受热均匀,加热炉采用一氧化碳为燃料。直到钢柱被烧得通红,温度均匀后,才被拉到大型水压机上,锻压成炮管的形状,成为最基础的粗坯。

在制作粗坯的过程中,每进行一道工序,都要对其进行非常细致的检查,尤其是内层炮管,必须确保没有任何裂纹。因为内层炮管上哪怕是最细小的龟裂,在射击时巨大膛压的作用下,都可能发生崩落,崩落的钢屑如果造成炸膛,那么巨大的战舰将在一瞬间被自己发射的炮弹炸上天。

实际上,制造炮管最好的材料应该是掺镍铬的合金钢。只是由于镍和铬数量太少,如果整根炮管都用其制造成本太高,所以才会出现双层炮管,只是内管用镍铬合金钢制作,外管等使用其它成本较低的合金钢,从而降低炮管的造价。

锻压成型后的内层炮管需要再加热到600度进行退火去除内部应力。然后装到大型铣削机上,车出炮管外壁外形,之后还要再由大型膛铣机车好炮管内壁。

已经成型的粗坯要进行内外表面硬化热处理,提高炮管的强度。主要是为了防止炮管待加工横放时产生变形,如此长的炮管只能用大型立式加热塔并且使用高温矿物油作为介质来进行内外表面热处理了。表面硬化完成后,还要再次以650℃进行退火以去除内部应力。

最后还要通过一系列检测,以确定其弹性强度、屈服强度、延展率、断面收缩率、抗冲击度、硬度等指标能达到要求。只有所有的指标全部合格的粗坯,才可以进人下一个阶段的精细加工,最终装配成1根威力巨大的战列舰主炮炮管。

3、精确到极点的精细装配

经过前面一系列工序,我们得到了组成1根炮管的4个部件:炮口套管、炮尾套管、外层炮管和内层炮管。

这仅仅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多道复杂而精细的工作,把它们组装起来。首先,粗坯要通过大型铣削机和膛铣机,进行内外壁精细加工,这是最关键的,要求加工精度极高,误差率极小,因为最后要通过加热镶嵌法,把它们套在一起。这需要对金属热处理变形进行精密的计算还需要熟练工人紧密的配合,如果哪怕比设计误差大了一点点或是工人有轻微的疏忽,最终它们也无法装在一起。

铣削好的内层炮管,要通过特种吊车,放入外层炮管里。要把重达50吨内层炮管垂直地放入只有1米左右直径的外层炮管内,这么精细的操作,要求工人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内外层炮管套好后,为了提高它的强度,要在外壁上密密地缠上一层钢丝,每根炮管上的钢丝拉直了长达米,也就是300公里长。可想而知,这是一道多么费事的工作。

缠好钢丝的炮管,要装到套管内,以提高它的耐压强度。最外层的套管分成炮口和炮尾两部分。它们的内径比外层炮管稍小一些,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先把它们烧热,然后将其套在内炮管的外层上,等冷却后,它们就紧密的贴合成一体了。

当四层炮管全部结合在一起后,要进行最后的整形,用大型铣削机和膛铣机对内外壁进行最后的成型铣削。随后就是决定火炮精度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用大型**机在炮管内壁上制出**,这是所有工序中精度要求最高的一步。

车好**后,还要进行身管内**镀铬,也就零点几毫米左右,不要小看这薄薄的一层铬,它能抗高温和耐腐蚀,可以使炮管的使用寿命提高两到三倍,这对于超级昂贵战列舰主炮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还要再装上炮闩。战列舰的大口径主炮一般都是分装弹头,所以炮闩一般都是断隔螺纹式的(当然也有例外,德国的克虏伯大炮一般都采用经典的炮膛内部带闭气环的横楔式炮闩),这样1门410毫米口径的主炮就制成了。

炮管造好了,如果是研制型号还要进行靶场试射实验,对其炮膛最大膛压和初速、极限射程和有效射程、命中精度、使用寿命以及各种炮弹的穿甲效能都要进行全方面的测试,如果有不合乎设计标准的还要从新设计制造,可以想象这要耗费多少的科研经费,没有国家背后强大的财力支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如此昂贵的科研实验。

炮管造好后还要装上战舰才算完成使命。可是日本的造炮厂和造船厂往往分处两个城市,如何把这些巨大的炮管装到战舰上呢?由于海军造炮厂多建在港口城市,主炮运输一般采取海运。1940年前,像长门级主炮这样巨大的炮管,都是由“知床”号特种运输船运送的。随着“大和”号战列舰的开工,“知床”号的吨位不足,无法运输“大和”号所用的460毫米口径主炮炮管。1940年7月,日本海军特别建造了“槛野”号特种运输舰专门用来运输“大和”号的主炮。

“槛野”号特种运输舰的排水量达到10360吨,采用双层船壳,以提高它的抗沉性,即使是发生了触礁,也不会轻易沉没。因为制造l根战列舰主炮炮管实在是太昂贵了。“槛野”号每次可以运送1个2230吨的三联装460毫米主炮炮塔及其配套的3根160吨重的460毫米主炮炮管。同时,舰上还有专门的舱室可以运输炮塔装甲。而且“槛野”号特种运输舰还有很大的设计余量,因为当时日本海军计划中的次大和级战列舰将使用510毫米口径主炮,如果这艘超级战列舰开工,“槛野”号未来也将为它运输那巨大的炮塔和主炮。

从这些简单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造1门战列舰主炮炮管,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有极强的工业基础,否则仅是那些大型加工设备就没法生产出来。除此之外,还要有大批拥有熟练技术的专业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各工序进行统筹安排,对每道工序后的产品进行细致检查。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l门合格的战列舰主炮。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超级昂贵的战列舰的数量及其主炮口径的大小,才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象征。

参考知识1 如何评价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属于BIG7之一,又经过两次改装,航速最高可达26节,那么这可以算高速了吗?与新锐高速战列舰相比,又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1.长门级战列舰的诞生
旧日本帝国海军自1868年诞生以后,以几何级的速度加速发展。从最初以几百吨的蒸汽铁壳木船为主力发展到装备最新式的英式战列舰用了30年(1898年购买富士级战列舰),而此后只用了10年的时间久完成了主力舰的国产化(1908年,筑波号大型巡洋舰服役)。此后又过了6年,第一级搭载14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金刚号战列巡洋舰出现在日本海军序列中,而日本自造的第一艘超无畏舰(扶桑号)仅仅5年之后就出现了。
日本海军主力舰的发展,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畏舰出现后其他海军强国的反应是一致的。从1905年起主力舰大型化的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竞赛的核心是搭载威力更大的主炮,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厚的装甲、更大的船体,以及更高的动力要求,这些更新反过来刺激新一轮的竞赛。1907年,追求“高初速主义”的英国海军部炮术局发现其现役标准主力舰炮——12英寸45/50倍径炮存在炮身寿命短、炮口下垂的问题,于是从1909年起在“猎户座”级战列舰和“狮”级战列巡洋舰上装备更大口径的13.5英寸炮。在短短六年时间里,英国海军主力制式舰炮从12英寸上升到13.5英寸,进而上升至15英寸。德国海军更为惊人,在同样的时间里完成了从11英寸到12英寸、再一举升到15英寸的跃变。当时的日本海军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主炮口径大型化的趋势。
就日本海军而言,如果不考虑无畏舰以前的老式战列舰的话,以12英寸炮为无畏舰主要装备的时间极短,中间只经历了1级(河内级战列舰,搭载同样孔径主炮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英国为7级,德国为3级,美国为4级)的周期,随即转入以14英寸炮为标准装备,此举无疑与美国海军当时的动向不无关系。1910年,美国海军第一艘全部安装14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德克萨斯”级入役,随后美国一平均每年2艘的速度批准建造新舰,到1917年为止,美国海军将建造搭载124门14英寸主炮的12艘超无畏舰。这批被称作“标准战列舰”(Standard Type Battleship)的战列舰均以BB-36内华达级为蓝本,采取中线主炮塔布局、4座主炮塔、“All or Nothing”的重点装甲防护,以及13.5英寸的水线装甲。日本海军只有搭载80门14英寸主炮的8艘主力舰与之对抗。由于国力限制,日本不可能在战舰数量上与美国海军一决雌雄。日本海军对此也有所觉悟,认识到这一点后,决定采取以“质的凌驾”来弥补“量的不足”的做法,以单舰的质量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缩小同美国海军之间的战斗力差距。

根据1910年通过的新设建造费预算,扶桑级3、4号舰之后的新造舰代号为“5号铁甲战舰”,预计开工日期为1916年或1917年。大正二年(1913年),日本海军舰政本部开始讨论增大主炮口径的可能性,并开始论证工作。近代日本海军舰炮设计母型是英制维克斯式12英寸45倍径钢线炮,日本自造的12英寸、14英寸炮都是在其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候补的主炮口径包括15英寸和16英寸两种。经过权衡,最终选定为410毫米(16.1英寸),并要求吴海军工厂在自造14英寸炮的经验上试制新型舰炮。
1913年4月,海军军令部向舰政本部下达了正式设计命令。当时舰政本部的设计部门是第四部,其计划主任为浅冈慢俊造船大监,而真正的实权人物则是当时在日本造船界说一不二的舰型试验所所长近藤基树造船中将。近藤层主持设计过筑波级、鞍马级巡洋舰、萨摩级、河内级战列舰,以及扶桑、伊势级战列舰,并与英国造船专家瑟斯顿爵士一道主持过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是当时日本造船界的元老和泰斗。他最初向舰政本部下达的设计要目为标准排水量32500吨,航速24.5节,装备16英寸主炮8门,侧舷装甲厚12英寸,水平甲板防护1.75英寸,前桅楼采取与伊势级相同的英式三角墙结构,最初的设计番号为A-102。 新战舰的设计工作于大正五年(1916年)2月完成,1916年5月12日,海军军令部向吴海军工厂下达了建造训令,并拨款1428万2350日元,作为船体与主机的首笔建造费。5月13日,大正天皇在内大臣送来的备选舰名名单中圈定‘长门’为舰名。两个星期后,日德兰大海战爆发。
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大海战不仅是到那时为止最大规模的海战,而且也是整个一战期间英德两国主力舰队唯一的一次决战。在这次海战中,英国本土舰队有3艘战列巡洋舰在1.5万码的距离上被击沉,其原因几乎都是甲板与炮塔顶部对大落角炮弹的防御能力薄弱,导致德舰发射的弹丸穿透多层甲板,在**库等关键部位爆炸(“玛丽女王”号爆炸时,日本海军特派员下村忠助中佐正在舰上观战,随舰一同沉没)。此外“狮”号战列巡洋舰如果不是炮塔指挥官临终前下令紧急注水,也难免遭到同样的命运。
日德兰大海战的教训传回日本后,海军省、军令部和舰政本部都为之大吃一惊。军令部惊的是英国海军将领指挥的错乱和夜战能力的低下(自夜袭旅顺口时代起,日本海军就对夜战训练十分重视),舰政本部的惊讶则是因为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设计思想是重视平射方式来袭的炮弹的防御。而随着新式海军舰炮射程的增大,炮弹的落角也必然增大。英舰炮塔顶部和主要甲板的水平装甲恰恰是防护最薄弱的部分。而这一致命弱点也同样是日本战列巡洋舰——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日本超无畏舰——的弱点。
浅冈满俊计划主任立即下达命令,长门的建造工作暂时中止,待舰政本部对战训的分析结果出来后进行设计修改。此外他还做出了中途换马的决定:近藤基树男爵的设计风格受英国人的影响太深,而英舰防御薄弱的弱点在这次海战中暴露无遗。英帝国财力雄厚,可以建造一大批军舰,沉了一艘可以换另一艘接替。但作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是无法想英国那样建造和维持一大批战舰的。因此长门级的设计绝对有必要吸取这次海战的教训,克服英国军舰的缺点,换句话说,也就是设计成“纯日本式”的战舰。此外浅冈还有一个考虑,即近藤属于舰政本部外系统的人员。浅冈有意启用、培养第四部自己的人才。他最终在1916年6月指定由山本开藏造船大监接替近藤基树,负责对A-102方案进行修改,并提升海军造船界后期之辈的海军造船中监平贺让为主席部员,成为设计担当工作的主力。

长得一脸苦逼相的平贺让博士190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造船科,授职海军造船中技士,1905-1908赴英国格林尼治大学进修造船学,回国后任舰政本部第四部部员,1912年转任横须贺海军工厂。他此前担任过战列巡洋舰“比睿”、战列舰“山城”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平贺让根据日德兰海战的战训,对长门级的设计计划进行了改进,番号也改为A-112,1916年8月11日,海军大臣批准了修改后的设计方案,并与同年10月下达了新的建造训令。与近藤的旧设计方案相比,平贺让的新设计增加了1300吨的排水量,增加的吨位主要用来强化水平防御。A-112方案体现了“集中防御”的思想,出舷侧水线部位装甲带,上部副炮装甲带外,其他部位的舷侧装甲均削减厚度或予以撤销。甲板水平防护厚度提升至2.75英寸(70毫米),前后**库、炮塔顶盖等部位的装甲也有所加厚。根据日德兰海战中远距离海战的教训,主炮仰角由15度增加到30度。在速度方面,军令部次长山屋他人中将要求最高航速由24.5节提高到到26.5节,为此又进行了一番修改。最终定型番号为A-114,1918年1月由大臣会议批准,6个月后由军令部下达建造训令,此时距离长门开工已经近一年了。

2.“最初の纯日本式战舰”
1917年8月28日,长门在吴海军工厂造船船渠(后加以扩大,建造大和号战列舰)开工,正式的建造训令在一年后才下达,比半年后在横须贺工厂开工的陆奥号还要晚一个月。平贺在设计陆奥时,提出将侧舷装甲改为倾斜装甲,以进一步削减厚度,争取利用节省下来的吨位多装两门主炮。但如果实施这样的改动,陆奥的竣工日期将大大延迟。军令部最终决定采用这一提案,在之后的加贺级战列舰上实现。
长门级最具“日本特色”的是采取了独具特色的勺型艏。1904年以前的日本海军主力舰全为冲角艏。1897年,扶桑号铁甲舰被松岛号的冲角撞沉。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在著名的‘恶魔星期一’里,巡洋舰吉野被春日号装甲巡洋舰的冲角撞沉。由于这两起事故的影响,从1905年1月开工的筑波级起,日本海军废除了新造战舰的舰艏冲角。期间还有一个插曲:河内号战列舰水线以上部位采用的是传统的直角艏,但是同级的摄津号就改用剪型艏,其原因说来可笑:海军省里不少人认为“飞剪艏是巡洋舰以下的中小型舰艇才用的”,“用剪型艏会损及主力战舰的威容”。有人提议用飞剪艏和传统舰艏各造一艘来比较试验看看,才说服了这些反对派。而实验的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恶劣天气下的耐波性还是其他方面,才用飞剪艏的摄津号几乎大获全胜。因此从金刚级到伊势级的日本战舰设计几乎都是改用剪型艏。
长门级之所以一改之前的传统,不仅与“摆脱英式战舰影响”有关,而且深受当时日本海军的战术思维的影响。日本海军对未来美日战争的设想是开战后将美国舰队引诱到本土或菲律宾附近,进行对马式的大决战。中途用水雷和潜艇逐步消耗美舰队主力,并为此开发了极机密的‘一号连系机雷’。其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用一根极细长的链条连接两枚定时解除保险的水雷。当敌舰舰艏钩住链条后,两枚水雷会被带近舰体,然后在靠近舰艉的两舷爆炸。为了配合一号机雷战术,自长门级以下的新造战舰都改用勺型艏,从船底到水线以上约2米的地方都是呈60度倾角,根据舰政本部的实验结果,这样的舰艏可以让战舰舰体压过连系索,不会引爆水雷。

长门级舰艏水线再往上的部位向后收缩,犹如被砍掉一块的飞剪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某些嗜痴成癖的海军省上层人士念念不忘“主力舰的威容”,虽然无法将舰艏全部造成垂直艏,但起码要将悬挂舰艏徽的地方造成垂直的,“要让帝国海军的菊花御纹章堂堂正正地供奉在舰艏上”(此前几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菊花纹章是向下倾斜的)。由于这种舰艏的凌波性实在太差,高海况时溅起的飞沫影响舰桥和观测所,在昭和2年(1927年)1月到5月的小改装中,将陆奥的舰艏稍向外张,但改善效果也不明显,长门在1934年时才进行了类似的改造。
长门级竣工时装有三组霍尔式主锚,左一右二,左舷另有一枚备用主锚。自舰艏往后依次是御纹章座、牵引用导索器、观锚台、投铅台、锚索导板。在舰政本部第一部(兵器部)金田造兵少将的提议下,平贺让将长门级的前桅楼由英式三角墙变更为更加结实的七柱圆锥结构,单柱直径90厘米,中央为直径1.9米的主柱(内部为升降机),这种结构相当坚固,即使有一半的支柱受损,艏楼也不会倒塌,还可以改善开火时的震颤,提高观测和炮战指挥能力。平贺让的设计遭到了一些人的诟病,认为增加了重量。但根据英国海军主力舰三角墙中弹受损的战训,军令部最后还是裁定采用七柱式桅楼。
长门级的前桅楼从满载吃水线至顶端高达134英尺6英寸(40.996米),从最下层龙骨算的话高达64.89米。最上端为一三式方位射击所,向下依次为主炮指挥所(至满载吃水线37.49米),桅楼指挥所,上部探照灯甲板(安装两具110cm探照灯和两具90cm探照灯,陆奥在此层甲板上设置副炮射击指挥所),中部探照灯甲板(两具探照灯),下部探照灯甲板(四具探照灯),罗盘舰桥,炮战指挥所和司令塔。1922年,在桅楼指挥所下方增设了可回旋的七年式主炮用10米测距仪(至满载吃水线34.595米),在下层探照灯甲板前方两侧增设副炮用4.5米测距仪(至满载吃水线31.952米)。在1934年长门级现代化大改装之前的数次小改装中,还陆续增设了主炮预备指挥所、观测指挥所。

长门级的后桅才用三角桅形式,结构与前一级伊势级战列舰的后桅完全相同,两侧有六根横桅,桅楼中部为后侧探照灯平台,搭载两具110cm探照灯。1922年增设副炮用4.5米测距仪,其下方为后部观测所。主柱基部为吊艇用桅杆,通过钢索与桅杆上部的滑车相连。1926年水上飞机和观测用气球上舰时,又在两舰的后桅旁增设了水上飞机起吊设备,为此在后桅右侧增加了加强桅。
长门级舰艉形状与伊势级近似,长23米。日本主力舰历来沿袭英式风格,设在舰艉外侧的长官游廊平台此前曾有被风浪破坏的教训,因此长门级将其改设在舰体之内。舰艉还有两组副锚,左右各一。
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舰型,其厚重敦实的外形已经与略显细长的扶桑级、伊势级有了明显的区别。竣工时全长215.9米,水线长215.3米,宽28.96米,吃水9.08米,标准排水量32720吨。其中船壳和舾装设备(包括外板、肋材、梁柱、各种基座、支架、锚舵、小艇等设备)为11172吨,装甲板和防御板材为10396吨,一般齐备品(乘员及装具、淡水、粮食、被服、药品、图书、杂用海水)为985吨,武器装备(包括主副炮、**、鱼雷)为5912吨,锅炉与主机为4255吨。常备排水量(满员,**、燃料、粮食分别为满载的75%、25%、50%的状态)为33800吨。在达到39700吨的满载排水量时,可装载1600吨煤和3400吨重油。
3.“史上最大的舰炮”
长门级主炮塔采取背负式中线布置布局,前后各二座双联装炮塔。从1917年起,日本海军废除了传统的用英寸命名口径的做法,改用公制厘米数命名。长门级主炮的正式称呼为‘三年式45口径40厘米炮’,意即开发于大正3年(1914年),实际口径为410毫米(16.1英寸),身管长45倍径。
三年式45口径40厘米炮内径为410毫米,含击发机构和炮闩在内的炮身全长18.84米,炮身内腔长18.39米,内侧刻有84根**,从**数量上看属于维克斯式火炮(特点是**数大致等于英寸表示的口径乘以5(阿姆斯特朗炮和克虏伯炮的**数量比其少很多)。
受日德兰海战的影响,长门级加厚了顶部装甲,由扶桑、伊势级的76毫米增加到了127毫米,前部炮塔防盾也由254毫米增加到305毫米。侧面为230毫米。但总的来说,炮塔装甲厚度相比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美国的马里兰级任然偏低。长门级单座炮塔重量为1020吨,炮塔和**库之间设置有防焰隔舱。炮塔的回旋、俯仰、扬弹、复近都已水压为动力,压力为每平方厘米70公斤。最大俯仰角为-5度到+30度(竣工时)。俯仰速度为每分钟5度,炮塔回旋速度为每秒3度。
在A-120方案中,长门配置与金刚级和扶桑级相同的四一式50倍径152毫米副炮,但军令部根据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教训,考虑到作战时会有人工搬运炮弹的可能,再考虑到日本人体格不如欧美人那样强壮,最终决定长门级采用与伊势级一样的三年式50倍径140毫米副炮。长门之后的加贺、纪伊、天城等各级主力舰也采用了相同的副炮。140副炮的炮弹重约38公斤,相比152毫米炮弹轻7.4公斤。完全可以单人搬运,从而提高战时发射效率。
长门级舯部共设置了两层副炮。最上甲板左右各布置3门,上甲板左右各布置7门,合计20门,才用炮廓式安装。这些140毫米炮主要用来打击来袭的雷击舰和驱逐舰。最大射程17000码,射速每分钟10发。
长门级竣工时在舯部两侧各布置了2门三年式8厘米炮(实际口径76毫米)。当时各国海军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因此这些高炮只是恐吓、驱逐的任务。为了提高防空能力,1924年长门级在后桅两侧及后方又增设了3门76毫米高炮。
华盛顿条约之前的各国主力舰大多配置了水上和水下鱼雷发射管。长门级也不例外,在两舷布置了8具鱼雷发射管,4具水上发射管位置在2号烟囱左右,4具水下发射管分别在1号主炮塔前方和4号炮塔后方,水上发射管可以左右回旋,左右舷各备有533毫米鱼雷⑨枚,水下发射管为固定角度发射。

4.航空装备
日本海军最早的舰载机出现在1917年,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搭载了一架进口的水上侦察机,通过吊车进行起降操作。该水上飞机型号不明,但从若宫号水上飞机母舰搭载机来看,很可能是早期的法曼式水侦。在1919年的日本海军大演习中,金刚号搭载了一架140马力的横厂式水侦。
作为一战的战利品,日本海军于1920从德国接收了15架“汉萨-勃兰登堡”W-33水侦,1922年将其列为海军次期水上侦察机。1925年日本又从德国亨舍尔公司引进了3架HD-25水侦以及滑轨起飞技术,并与该年6月在长门号上进行了上舰实验。在2号主炮塔顶盖上铺设滑轨,HD-25沿滑轨滑跑起飞。实验完成后,这种起飞装置即从长门号上撤除,进行改良后安装在了加古号和古鹰号重巡洋舰上。
1926年秋,一直在研究英美海军舰载机发展的舰政本部在吴工厂内设置了“射出机研究开发委员会”,同年底,长门正式搭载舰载机(日本海军称航母载机为‘舰上机’,战列舰、巡洋舰、潜艇等搭载的飞机为‘舰载机’),在后桅后部甲板上安装飞机搭载与回收装置,并装备2架横须贺工厂生产的一四式三座水侦。
1928年5月,吴工厂试制的一号火药动力弹射机制造成功,而技术更加成熟的“吴式二号型弹射器”直到1930年5月才研制成功。在此之前,长门和陆奥一直采用将飞机吊到海面上起飞的方式。

5.防护与动力
决定战列舰主装甲带厚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能防御与本舰主炮同口径的舰炮在2.5到3万码距离上发射的弹丸。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长门宫安装了11000多吨的装甲板和防御板。12英寸厚的主装甲带从47号肋材延伸到271号肋材,覆盖了从一号炮塔基座前端到4号炮塔基座末端的整段舰体侧面。主装甲板材料为维克斯渗碳(VC)刚。主防御区划的两端为厚2.875英寸(73毫米)的横隔壁装甲,防御区划外的舷侧舰体使用4英寸防御板。
平贺让拟将陆奥的主装甲带改为下端内倾12度,以此获得更佳的防御效果。但由于建造进度的原因而取消。平贺流的防御思想——集中式防御和舷侧倾斜装甲板——在长门之后的A-127(加贺级)和B-64(天城、纪伊级)设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中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在攻击力、防护力和机动力三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平衡,此为后话。就长门级本身来说,作为标准的后日德兰型战列舰,她忠实的反应了那场海战给各国主力舰设计带来的影响:忠实对大落角炮弹的防御能力,以及强化**库防护。在防护区划外,司令塔、舵机室、操舵所、机舱舱壁和舱顶、通风烟路等关键部位也布置了装甲,一般为2到5英寸。司令塔装甲厚达13.25英寸(336.5毫米)。艏艉水线部位和上层侧舷装甲则全部取消了。
作为对鱼雷的防护措施,长门级在舰体水下部分的外板内侧增设三道各1英寸厚的高张力钢板。舰政本部制造了等比例的模型进行水下鱼雷攻击实验,发现可以抵御战斗部装药200公斤以下的鱼雷攻击。此外长门还在舰外安装了防雷网吊杆,左右各21根,悬挂哈恩式防雷网。这种防雷网是从英国海军引进的,实用性不高,每次收网都是要动员全舰乘员的大作业。到1921年陆奥竣工时,防雷网与吊杆已经从舰上消失了。
长门级的舰用机轮是舰政本部第五部部长、机关总监宫原二郎(宫原式锅炉发明者)在1905年引入日本海军的。当时日方分别考察了英国的蒸汽机轮和美国的燃气机轮。综合了价格、重量、体积几方面的因素后,从美国的Fore River公司引进了两台燃气机轮,安装在了安艺号战列舰和伊吹号巡洋舰上。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安装的是帕森斯式齿轮减速蒸汽机轮,其中榛名号的主机是由川崎神户船厂仿制的。该厂随后又为扶桑、山城、伊势等舰建造了主机,日向的主机则有三菱长气造船厂制造。1918年,日本从美国威斯丁豪斯引进了8组三流式蒸汽机轮和四套齿轮减速机构,舰政本部以此为蓝本,仿造了舰本式伊号、吕号蒸汽机轮。
6.“国民熟知的战舰”
从长门级战列舰竣工时起,对两舰的小改装就接连不断。1921年,长门撤去了舷侧的防雷网吊杆,并和陆奥一同在舰艉搭载了弹着点观测气球。1922年4月,在桅楼指挥所下方设置了上部测距仪,安装七年式10米测距仪,并在其周围和探照灯甲板上增设了帆布围挡。在罗盘舰桥上安装了2座4,5米副炮射击指挥仪。
长门级的前桅楼虽然比传统的三角墙结实,但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在三层探照灯甲板上建筑稀少,7根支柱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就如高楼间的风口效应一样,从这里穿过的气流速度加快,将上部的空气也吸了下来。而探照灯甲板之上的主炮测距仪、主炮指挥所的庞然大物挡住了从前面吹来的气流。再加上后部原有的空气被吸向下方,因此空气稀薄,形成近似真空的状态。这样一号烟囱排出的烟尘和热气就都被吸到了测距仪和指挥所里,对人体和仪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作为临时的对应措施,1922年初,仿照英国海军的经验,日本海军在长门、伊势、扶桑、金刚级战舰的1号烟囱顶端加装了一个排烟罩,试图解决烟气逆排的问题,但效果不理想。
1923年秋,平贺让设计的夕张号轻巡洋舰竣工服役。该舰属于实验性质,使用了很多新技术,其中就包括屈曲式排烟道。经过对比,发现这种排烟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烟气逆流的问题。因此在1924年8月到1925年3月间,长门级的1号烟囱改为屈曲式。扶桑、金刚等舰则由于舯部布置了炮塔或烟囱排列过密,无法进行类似改装,只得将烟囱和排烟罩加高。
屈曲式排烟道从此成为长门级特有的特征而为日本国民所熟知,连小学生画军舰时都必定画上弯曲的烟道。
1920年至1934年间长门级其他的小规模改造还包括更换舰艏,安装测距仪等等。1932年,长门拆除了1号烟囱两侧的4门单装76毫米高炮,在前桅楼和后桅楼各安装了一座双联127毫米高炮。1933年夏,在后桅楼后部安装了弹射器和水侦。
1934年4月,长门在吴海军工厂开始现代化大改装,陆奥于同年9月在其建造地横须贺工厂开始改造作业。两舰改装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桅楼改装;2.更换锅炉;3.更换炮塔;4.舰身延长及防雷隔舱工事。
长门级竣工时主炮塔的最大仰角是30度。1934年,日本海军将废弃的加贺、土佐号战列舰遗留下的主炮塔加以改装,最大仰角增至43度,主炮射程也从原来的30200米增至37900米。为了提高防御能力,炮塔各部位装甲都加厚。前炮盾装甲增至500毫米,侧甲由230毫米增至270毫米,顶甲也增至250毫米。炮塔内炮身俯仰、回旋、扬弹等系统由原来的水压驱动改为气压驱动。由于日本海军新列装的九一式彻甲弹弹体较长,**库和扬弹机也进行了修改。2、3号炮塔顶部的8米测距仪也更换为10米测距仪,原有的四脚天线支柱予以拆除。炮塔改装工事完毕后,于1935-1936年换装到长门级战列舰上。
在改装工事中,长门级原有的水上和水下鱼雷发射管全部废除,下层副炮甲板按照此前金刚级和伊势级的方案改为波形平面,以清除射击死角,并撤除了两舷最前方的两门副炮。
1940年,吴厂和横须贺厂制作了两套长门级精密模型,奉纳给靖国神社“游就馆”和东乡神社“海军馆”,战后被美军没收。

长门的残骸至今仍长眠在比基尼环礁碧绿清澈的海水之下。一度是倾举国之力建造、曾称霸西太平洋海上的无敌艨艟,如今却为了潜水爱好者的海底乐园。
参考知识B

专注娱乐新闻的18年,欢迎来撩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增强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于1916年(大正5年)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海军扩充计划,长门级是该计划中最早开工的战列舰。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补充量的不足。安装当时战列舰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主炮塔采用背负式艏艉对称布局。主炮仰角达到30度,射程达到3万米,副炮在顶层甲板与上甲板采用炮廓式安装。长门级最具特色的是,为远距离观测以及指挥的需要,采用七根支柱支撑的高大樯式桅楼,顶部设立射击指挥所,并且设计了独特的「勺级」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

随着战列舰火炮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长门级拥有当时战列舰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达到26.7节,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由于之前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的更改,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级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

1930年代长门级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达到43度,增大主炮射程,更新观测瞄准装置,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隔舱。延长舰艉,改建舰桥桅楼等上层建筑,全部更换专烧重油锅炉并将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加强了防空火力。改装使标准排水量增加约6千吨,由于排水量增加主机不变最高航速下降为25节。

长门号于1917年8月28日开工,1920年11月竣工。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美国、英国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尚未竣工的陆奥号,日本一方面加紧施工,一方面借口该舰已经建成坚决反对,最终陆奥号于1921年11月竣工服役。在华盛顿条约有效时期,只有7艘战列舰拥有16英寸主炮,除了长门级战列舰外,还有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这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人士称为「big seven」。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的影响,最初加装了烟囱帽但效果并不充分,1923年开始改装,将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前桅楼。长门号服役后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在日本国民心目中一直是海军的象征,有「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之称号。1926年(昭和元年)长门号在舰体中后部设立了飞机搭载装置,是第一艘装备水上飞机弹射器的日本战列舰。

技术数据:

乘员编制:1,368人

舰长:215.8米

型宽:28.96米

满载排水量:39,130吨

续航距离:5500海里/16节,改装后10600海里/16节

航速:26.5节

武器装备:

3年式41厘米(45倍口径)连装炮4座,3年式14厘米(50倍口径)单装炮20座,7.6厘米(40倍口径)单装高射炮4座;

53.3厘米水中鱼雷发射管4座,53.3厘米水上鱼雷发射管4座。

雁过留痕人过留声,留个评论在走也不迟

相似知识
美国“依阿华”战列舰的基本资料~ 各舰略有差异,在这里以密苏里号为例:性能诸元主尺寸:全长270.4m水线长261.9m幅宽32.96m吃水(最大) 11.56m吃水(平均) 11.05m吃水(设计) 8
大和号战列舰的装备与结构是怎样的?详解大和号战列舰 参考知识1说起大和号战列舰,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曾经号称为“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
二战时,战列舰主炮是不是具有双向稳定功能?如何稳定?用没用到陀螺仪?求解··· 你好,双向稳定主要运用于坦克,以克服行进时复杂地形对火炮的影响。战列舰在海面行进,低海况时没有坦克那种剧烈颠簸,高海况则是周期性的摇摆,还是比坦克平稳。战列舰的自重带来巨大的惯性,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炮
二战时,战列舰主炮是不是具有双向稳定功能?如何稳定?用没用到陀螺仪?求解··· 参考知识1可以肯定的说,当时的战列舰上还没有火炮双向稳定器。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技术》的记载:火炮稳定器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Т-28坦克,美国的M3A1、M4等坦克,相继安装了单
二战时日本造价最高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军舰是啥?军舰结局是啥 和号(Yamato)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超级战列舰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性能数据:·排水:62,000t(轻),68,200t(标)71,659t(满).  主尺度:263×38.9×10.8m  主
求:密苏里号战列舰基本参数,万分感谢。 性能诸元主尺寸:全长270.4m水线长261.9m幅宽32.96m吃水(最大) 11.56m吃水(平均) 11.05m吃水(设计) 8.79m排水量:1943-45年最大
环境评价报告书怎么写 第一章总则1.1项目简介浮来春酿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食用级酒精搬迁扩建项目是由浮来春酿酒集团投资建设的。浮来春集团作为国家第一批生产食用酒精的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熟练工人,其中强
木质甲板怎么做REACH认证? 参考知识1  木质夹板是木质材质的,出口到欧盟也是要做REACH测试的,REACH测试是欧盟对产品的一个检测,检测产品是否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REACH测试大家不容忽视,客户还是很重视这一点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