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这三种父母,经常会养育出容易抑郁和焦虑的孩子

2023-02-15

本文主要是 心理学家:这三种父母,经常会养育出容易抑郁和焦虑的孩子 相关的知识问答,如果你也了解,请帮忙补充。

参考知识1

萨姐出品


前两天,看到一条令人痛心的新闻。


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留下了两封遗书跳楼身亡。



那天下午,小女孩给妈妈发了一段语音:“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五点钟完成,还有25分钟,完不成了。”说话时,很沮丧。


当时,妈妈没有太在意,而是鼓励她尽快完成。


没想到,爷爷出门扔垃圾的功夫,小女孩就这样没了。


只留下了两封遗书: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家人的回忆说:从2月份开始,小女孩在家里上网课,就感觉压力很大。


可是并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


一个九岁的孩子压力太大了,心里一定抑郁了很久。


有些孩子,表面上懂事,善良,其实心里并不快乐。


因为父母的要求和压力,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因此责怪和抱怨自己,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形成“自我伤害”。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孤僻,甚至发生人格扭曲。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冷漠与缺乏感觉,同时也是防卫焦虑的一种工具。儿童产生焦虑与压抑,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父母。


他指出:这3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


01

爱抱怨和发脾气的父母


《超级 育儿 师》有一期节目,妈妈因为全职带孩子,倍感压力。


所以常常发脾气,遇事总是爱抱怨。


7岁的儿子轩轩想要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她却很不耐烦,对孩子说:“做手工太辛苦了。”


妈妈一只手弄手工,一边抱怨“这个太难了,让你爸爸弄吧!”



后来,爸爸下班回来陪孩子完成手工以后,却遭到妈妈一顿骂:“你什么都满足他,你就不知道拒绝他。”


爸爸想要拥抱她一下,却遭到了拒绝:“走开,不要来烦我。”


过了一会,妈妈问孩子吃什么时,儿子没有理会她。妈妈气急之下,拧起儿子的耳朵,气急败坏大喊:“你到底要吃蒸饺还是汤饺?”


当时孩子都被吓了一大跳。


妈妈总是抱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烦死了,走开。


因为妈妈爱抱怨,轩轩因此变得很胆小。


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与早期成长环境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早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敏感。


当父母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 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 社会 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温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起点,它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


周迅的短片《女儿》中,她饰演的是一个开出租车的单亲妈妈。



短片中,即使她们生活有多么的不容易,妈妈都没有抱怨。


在妈妈的感染下,女儿变得懂事乖巧,还会时常逗妈妈开心。


孩子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来自于妈妈爱的滋养。


身为父母,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温暖而又细心的,这样孩子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


父母的关爱和疼惜会成为让孩子快乐的主动力。


02

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


papi酱曾经说: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就是为你而活的。”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这些话常被父母挂在嘴边。


父母时常把孩子当“垃圾桶”,然后无限扩大自己的情绪,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但事实上, 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并没有多感动。


反而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优秀就对不起他们”。


父母的付出感,会让孩子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余淮是一个学霸,但一遇到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这是典型的焦虑症状。



妈妈对他的期望非常高,时常向他哭诉:


“我这都是为了谁?你看看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


“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干活,还不都是为了你。”


妈妈的话,让余淮倍感压抑,所以总在考试时因为焦虑而发挥失常。


父母总是用“倒苦水”的方式来**孩子,以此让孩子更优秀。


不曾想,这些话却成了压抑在孩子心中的大石头,焦虑不安。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金·约翰·培恩,在《简单父母经》中写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对孩子说的任何话,因为它可以启发人,也可以伤害人。


他提出,说话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是真的吗?”

“够善良吗?”

“必须要说吗?”


这三个过滤器,可以阻止父母负面情绪的发生,让一个家庭的“空气”更清晰。


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轨道,一路高兴的日子,才能顺利走向终点。


03

总是忽视孩子的父母


在教育短片《亲爱的爱丽丝》中,有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在公交车上,小女孩一直在低头画画。


突然她拿起画一脸期待地想拿给妈妈看,可是旁边的妈妈却一直在打电话,根本没有理她。



小女孩低下头,眼神变得暗淡,随后又接着画。


画好了以后,她想再一次拿给妈妈看,但妈妈只是向她摆了摆手,依然没有理睬她。


突然,公交车一个颠簸,她手中的画笔掉在了地上。也就是这一瞬间,小女孩的情绪彻底崩溃。


她把画好的画揉成一团,扔在了地上。



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头看她,小女孩只好安静地坐在一旁,低头难过。


也许她只是想让妈妈表扬自己,但妈妈从头至尾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更不明白女孩到底在难过什么。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不被爱。


父母长期性地对孩子 情感 漠视,它就像一场“冷暴力”,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被爱”。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 情感 虐待、**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孩子抑郁焦虑的最大可能性。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 “面无表情” 实验,采用的是妈妈对1岁婴儿的正面和负面的回应方式。


正面回应:



当婴儿发出声音时,母亲会微笑着回应,并用手抚摸脸颊,还会与婴儿进行互动。


这个过程中婴儿是一种满足和高兴的状态,还会时不时地与妈妈“对话”。


负面回应:



当妈妈面无表情,不给孩子任何回应时,婴儿就发现妈妈不对劲,就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他用微笑和拥抱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应。


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出现大哭、尖叫,慢慢地拒绝与妈妈互动,直到妈妈用微笑回应他时,孩子的情绪才缓了过来。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对外界的刺激就极度敏感,而具有回应的能力,他们会被身边的环境和 情感 交流所影响。


所以,父母切忌对孩子无关回应。


尽量与孩子进行 情感 上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爱。


《银河补习班》中有一句话: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官器,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是不是爱。


父母的一个言行,都是饱含着爱的“语言”。


不要让生活上的压力“打扰”孩子;想要要释放的情绪,也需要“绕道”。


孩子是从温暖中感受爱;是从彼此感情交流中感受“被爱”,这才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阳光。

相似知识
心烦,郁闷,焦虑该怎么办? 心烦,郁闷,焦虑该怎么办?心烦,郁闷,焦虑该怎么办?抑郁、焦虑只是一种情绪、一种能量,它会来,就会走,最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贴上“焦虑病人”的标签。我也常常有抑郁的情绪,它来来去去的,始终是我的朋友,我
焦虑症如何避免? 睡眠充足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
焦虑症如何避免?   1.首先是想要  说一千道一万,想要才是关键。如果认为焦虑不是问题,就谈不上预防。还有人认为焦虑是好的,可以让人避免最坏的事情发生,甚至有人喜欢被焦虑感折磨,那就更谈不上预防了。如果读者属于这一类
什么是焦虑症,都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x0d\x0a1、躯体表现。躯体上的不适表现常为焦虑症的早期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加快,全身疲乏,生活和工
烦躁、焦虑不安是怎么回事? 第1个因素是疾病因素,如果患上了一些慢*疾*的话,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是一些恶性肿瘤,帕金森病等的话,容易影响到人的心理正常发育,所以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第2个因素是遗传因素,如果家族当中父母一人
焦虑症疾病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参考知识1一、自我治疗。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的还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的配合一些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的方法去进行自我治疗:二、增加自信。自信就是治愈神经性焦虑必要的前提
预防焦虑症的方法都有哪些 参考知识1预防焦虑症的方法有:1.平时要有乐观的心态,遇到大小事情都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能大喜大悲,不管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都要保持乐观自信的心理,不要钻牛角尖,从多方面注意,避免一些负面情绪,多吸收一些
有效预防焦虑症的方法都有哪些 参考知识11、思想积极预防焦虑症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